第四十四章 成化二年正月 大喜之事(一)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朱见深除了上朝,按例到仁寿宫中向周太后问安外,剩下的所有时间都用到待在昭德宫中陪着万贞儿上,好像后宫之中,只有万贞儿这么一个妻子,其他人都做不得数一样。
为了万贞儿,朱见深废了吴皇后位、伤了安妃情、寒了宸妃心,丽妃、德妃、惠妃等人对于朱见深,也渐渐没了念想,妃子们没有争宠之心,洪选侍等人也断了有朝一日得以侍奉皇上的天真想法,人人淡然处之,以养、喂鸟、刺绣等事儿打发后宫的无聊时光,独守空房,也无怨言,后宫之内,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平静。
这年的雪,一场连着一场,没完没了地下着,百姓们都猜测,可能是由于第一场雪时发生了妖狐夜出灭杀赵灵安一家的缘故,直到过年的时候,京城都笼罩在浓郁的压抑中。
让京城百姓不安的,还有北方那群一门心思幻想重现成吉思汗辉煌,再度占据汉人江山的鞑靼部和瓦剌部。尤其是鞑靼部,在太师孛来统治下日益强盛起来,伴随着他们的强盛,他们开始蠢蠢欲动,以为兵强马壮,有实力重走祖先的路,不断袭扰边关。
御书房中,朱见深和一众大臣正在商量军国大事。
朱见深翻看到兵部呈上来的战报后,气急败坏地摔在地上:“孛来、毛里孩狂悖之徒,不过是跳梁小丑,居然让他们占了河套地区,还以此为根据地,抄掠延绥、平凉、灵州、固原以及大同宣府等地。朝廷养了多少兵,为什么会丢了河套”
“皇上息怒。”大臣们跪倒在地。
“息怒息怒,你们除了会让朕息怒,还会不会点别的。李贤你说,该怎么应对”
李贤是当朝的吏部尚书,在朝野之中甚有声望,听到朱见深点名问他,道:“皇上,现在鞑靼部虽以河套地区为根据地,四处出击,不过始终立足未稳,臣以为,当前第一要务是增调兵马至大同、朔州。鞑靼部是游牧民族,逐草而居,来去匆匆是他们的优势,我们大明朝的军队,不善骑射,而善攻城坚守,只要我们背靠大同和朔州两座西北重镇,每往河套地区推进一段距离,便建镇屯兵屯民,形成遍地狼牙之势,他们动一发便引发大明西北边军群起而攻之,反之,我们能逐寸逐寸占据土地。虽然旷日持久,不过这是臣以为最稳妥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。”
朱见深拧起了眉头,咀嚼着李贤话中的道理,道:“办法听着不错,可是如此一来,就要耗费大量的钱粮,迁徙大量的人马,国库支撑的住吗”
户部尚书彭时道:“禀皇上,如今国库充盈,民间贸易往来所得的税收逐年递增,应对边军给养、兵饷等需求,并不吃紧。”
朱见深道:“既然彭爱卿这么说,朕就放心多了。可是,屯兵好办,从哪里屯民呢”
彭时道:“这件事情皇上也不用担忧,迁徙人员方面臣早已思量过,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。一,现在的江南,从商的居民日益增多,而从商,则意味着风险,随着大商户的吞并,很多小商人终遭破产败家的命运,从家底殷实沦落到食不果腹的境地;二,荆襄流民、四川山都掌彝苗族、大藤峡瑶壮族、赵铎造反被剿灭后我大明军队俘获了众多的盲从者。这些人或被生活所迫到了一定的程度,或有罪在身,几乎可以说是,看不到任何的前途。如果现在朝廷向他们表示,愿意到河套地区开垦田地者,每人得良田百亩,相信无不心向往之。”
朱见深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,道:“好,彭爱卿想得周全,免去了朕一大烦恼,彭爱卿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从川蜀地区调五万军马、云贵地区调三万兵马,分别增援大同和朔州,朕要在三年内看到鞑靼部退出河套地区,向朕俯首称臣。”朱见深毕竟年轻,现如今的他除了后宫的事儿过于偏颇,闹得人怨沸腾外,国家大事一直处理得井井有条,所有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,展开了一副新朝新气象的画卷。他也是有抱负的,想在在位期间,做下一番事业,让后世者称他为一代明君。
正当他意气风发,享受着大臣们投来的钦佩目光时,“咣当”一声,一名宦官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。
所有大臣转过身去,只见这名宦官正扶着门框上气不接下气地弯着腰。
“汪直,这里是朕和大臣们商议国事的地方,未经朕的允许,谁都不可以进来,你居然如此有失仪态地打断朕。”朱见深见风头瞬间便荡然无存,不由得有些气恼,“你怎么如此鲁莽,火烧屁股了吗”
“皇……皇上,万分紧急,奴才来不及……来不及……”
汪直自从办采办讨得朱见深欢心后,便被调回到昭德宫中服侍万贞儿,万贞儿诸多事情都开始交给他办,汪直整日里几乎是寸步不离万贞儿,朱见深看到他惊慌失措的表情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忙道:“什么事情让你这般,慢慢说。”
汪直咽了口唾沫,道:“皇上,娘娘她……”
朱见深唰地一下站了起来:“万贵妃她怎么了”
“娘娘刚才觉得小腹坠痛,经香晴和香寒姑娘检查,底下……底下已经见红。”